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《电力市场2021》报告,受能源供应紧张影响,2021年,多个国家的批发电价由飙升的天然气、煤炭价格驱动,上涨迅速。主要发达国家批发电力市场的价格指数与2020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,与2016~2020年平均值相比,增长了64%。
同一时期,中国虽然受到这场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波及,但在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撑下,电价保持相对平稳,能源保供取得显著成效,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。
欧洲的整体电价情况可用“一直涨”概括。2021年第四季度,北欧地区、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和英国的批发电价几乎是2016~2020年同期平均数值的3~4倍。不过,西欧的电价长得更离谱,北欧2021年四季度的平均批发电价为每兆瓦时96欧元,仅为西欧电价的一半。欧洲电价的大涨主要与天然气价格的急剧上涨、电力需求增加、碳价升高有关。
美国的批发电价涨势不如欧洲强劲,部分原因是美国天然气价格涨幅较小。与2016~2020年同期平均数相比,美国2021年第四季度的批发电价上涨了75%。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,2022年美国居民零售电价为每千瓦时14.2美分,比2021年平均零售价高出4%。
日本的电价呈现“过山车式”涨跌变化。由于供应短缺,日本的批发电价在第一季度达到峰值,随后第二季度出现大幅度下降。2021年下半年电价再次上涨,四季度电价超过2016~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的80%。
在澳大利亚,由于燃煤机组发电中断、用电需求上升,2021年二季度批发电价同比大幅增长174%,比2021年一季度增长196%。随后,2021年二季度至四季度,批发电价下降了50%,气候变暖、可再生能源增加、可调度发电增加支撑了这一下降趋势。
近年来,通过短期电力交易的电量在印度总发电量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增加。然而,在6%~7%的供应量下,印度比欧洲等成熟的电力市场规模要小得多。2021年下半年印度电价同比上涨70%,主要原因是煤炭供应短缺:2021年10月中旬,印度80%燃煤电厂的燃料库存不足一周。由于需要弥补燃煤发电赤字,导致现货交易量增加,与前三个月相比,2021年8~10月印度现货交易量增加了近50%。
与上述国家不同,中国按照“先试验、后总结、再推广”的原则,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、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市场建设路径。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构建起以中长期交易为“压舱石”、辅助服务市场为“稳定器”、现货试点为“试验田”的电力市场体系,交易规则和监管措施注重市场监测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,当出现重大事故、不可抗力时,可以对交易价格、交易方式等及时采取必要的市场干预。中国尤其注重充分保障民生用电,从世界范围来看,我国居民电价在可获得电价数据的36个经合组织国家(包括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)中列倒数第二,约为各国平均水平的40%,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
2019年,世界银行发布《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》,中国“获得电力”指标排名从2017年的全球第98位大幅跃升到第12位,并有望跻身全球前10位。
2020年,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电力中长期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。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的模式,可以有效保障国内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。同一年,中国“三区三州”、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按期完成,深度贫困地区21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、1900多万群众的基本生活用电条件显著改善。
2021年夏季,面对快速攀升的用电高峰,中国全国电力运行总体平稳。这是中国电力供应基础稳步夯实,各类电力供应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体现,分时电价机制深入实施,即便迎战更高用电“尖峰”也不存在问题。
2021年10月,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,为建立“能跌能涨”的市场化电价机制,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:“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%、15%,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%。”《通知》中还表示,改革实施后,居民、农业用户将和以往一样购电用电,方式没有改变,电价水平也保持不变。此次改革,特别强调要保持居民、农业用电价格的稳定,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没有直接影响。
2022年1月2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要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,统一规范各地电力市场价格规则,有效平衡电力供需。有序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,确保居民、农业、公益性事业等用电价格相对稳定。
未来,中国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,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,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调节能力,推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、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来源:中国电力报
(终端电气综合治理保护,NTPSI,有源滤波器TS-GTAPF,无功静止发生器TS-GT-SVG,西安思源清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)